“华夏衣冠系列展——时裳·武则天”
时间:2023-01-09 访问量:936
展览概述
“时裳·武则天”匾额
《时裳·武则天》特展以武则天一生为轴线,梳理了武则天时代的衣着服饰发展变化脉络,依托洛阳博物馆、洛阳市考古研究院、偃师商城博物馆馆藏的60余件(套)文物精确复原14套代表性服饰,充分展现大唐时期锦缎绮罗之华美,衣冠典制之隆重,时尚风格之多变,织造技艺之发达。
以“时裳·武则天”为核心,聚焦于唐代服饰的演变与武则天对服饰文化的推动,旨在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,勾勒出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女性地位的显著提升。展区规划:此篇章以时间轴为线索,划分为“初入宫掖”“再度入宫”“二圣临朝”“女性天下”四个小节,通过服饰的演变展示武则天从少女到登上帝位期间的唐代服饰变迁。第一篇章
复原服饰
复原服饰:基于洛阳地区恭陵哀皇后墓、崔大义及妻李夫人合葬墓等出土文物,运用现代技术复原唐代服饰,展现唐代女性的柔美与开放。男性服饰新潮:展示同时期男性服饰的变革,反映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。展区规划:围绕“改服易色”“异乎文袍”两个小节,展现武则天称帝后对服饰制度的改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。
服饰改制:通过实物与图文说明,介绍武则天时期服饰颜色、款式、图案的变化,如“大红大紫”“运筹帷幄”等成语的历史渊源。
女性地位提升:特别展出女着男装、女着胡服等服饰,强调武则天时代女性地位的显著提升。
第三篇章
展区规划:此篇章分为“云鬓花黄”“芳容丽质”“与子同袍”三个小节,聚焦于唐代妆容、发型、发饰及配饰的多样性。
发型发饰:结合唐代出土的文物,展示唐代女性繁复多变的发型,以及与之相配的各式发饰,如步摇、金钗等。
配饰展示:精选唐代铜镜、粉盒等配饰,展示唐代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情趣。
1991年9月,一组极为漂亮的文物在孟津送庄西山头村岑氏墓出土,这组文物为唐代的彩绘乐舞陶组俑。其陶俑造型优美、五官细节立体,可谓栩栩如生,虽经千年时光,俑身彩绘犹有存留。6件女乐俑,均呈跽坐状。俑头梳双髻,粉面朱唇,眉心间饰紫色花钿,身着半臂衫,长裙铺地,表情专注,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。在乐俑的伴奏下,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。乐舞俑表情温婉,面部丰满圆润,形体优美异常,突出表现了人体形态美。从出土的墓志上看,墓主人是唐代武周时期三品官刘广宗的夫人。岑氏出身名门,但20岁丧夫,一生郁郁寡欢。岑氏死后,其子刘敦行于唐大足元年(公元701年)将其迁葬于有“人间苏杭、地下北邙”之称的洛阳邙岭上。一件文物的背后,是一个王朝的缩影。而这组彩绘乐舞陶组俑便是刘敦行为母表孝心的随葬品,也许他没想到,千年之后,这一随葬品会成为后世触摸大唐历史、研读历史文化的“国宝”。
出土于洛阳市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。马上女子穿窄袖紧身翻领胡袍,流行于唐代贞观、开元时代,当时贵族女性出门骑马盛行。“虢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骑马入宫门”,即使身份尊贵如虢国夫人,也不介意骑马抛头露面。当时的女性可以经常外出玩耍,无论是踏青、狩猎,还是观舞、看球,都不受限制,三彩骑马女俑的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这件铜镜为六瓣菱花形,内缘为珍珠纹底,上有浮雕,为两只奔跑状的瑞兽和两只雀鸟,相间分布,在图案的空白处还填充以花叶枝蔓,图案整体显得繁复华丽。外缘为宽平素银。此镜体量小巧,却工艺精湛,彰显了大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下手工业的发展和进步。这一类型的铜镜采用的是银背鎏金的工艺,一般镜背中部下凹,用一整块银片捶脱出浮雕纹饰,嵌入镜缘内,银片下的装饰随镜铸出,通过银片显现出来,银片上还要进行錾刻,表现出细节,主要纹样上再进行鎏金。如此制成的铜镜,金光熠熠,花纹精细。
灰白胎。腿残,已修复。骑俑为女性,头梳双丫髻,面部丰满圆润,躬身向左,右臂上提贴脸颊,左手屈肘后拉,呈奋力挽马之状。身穿翻领紧袖黄长袄,脚蹬浅绿长筒靴。马站立长方形托板之上,马首曲向左侧,翘尾。骑俑颈部以上无釉,马鞍呈酱色,马身黄白相间,蹄灰白色。有流釉。
头梳高髻,身着绿色圆领袒胸紧身窄袖衣,绿色帔巾搭于肩后。马通身白色,在胸、臀等部位饰绿色斑点,昂首站立于长方形托板上。唐代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,陶俑艺术在此时大放异彩,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、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都比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,特别是三彩俑的出现更加丰富了陶俑的表现力。
俑头梳高大的单刀半翻髻,上身穿袒胸长袖襦衫,下身穿曳地长褶裙。左右臂相交于腹部,两手藏于襦衫长袖中,腿和脚均藏于长裙中。“单刀半翻髻”属于反绾式梳编法,即在梳头时由下至上,至头顶时向外翻转,由隋代翻荷髻演变而来。这种发髻最初流行于唐代宫廷中,后传于贵族和民间妇女。大量的唐代陶俑、陵墓壁画出土,让我们得以在千年后窥见唐代女性毫无拘束的妆造想象力、自我表现力,一睹千年前的潮流时尚。
头戴小平冠,粗眉大眼,五官端正,肃立谦恭。身着红色阔袖交领长袍,内露圆口内衫,下着裙,足蹬云头靴;浓眉细眼,脸色红润,双手交拱于胸前。文化沉浸:通过场景复原和甲胄复原,辅以灯光音效等手段,营造唐代战争的氛围,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身临其境。同时,复原唐代幄帐,展示唐朝的张设和家具,回望那时人们的室居生活。
唐代甲胄复原
学术支撑:展览内容基于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研究成果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。公众参与:举办汉服展演、学术讲座等活动,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,深化展览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播功能。
“华夏衣冠系列展——时裳·武则天”,此番盛举,非但铸就了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绮梦,更引领着每一位观者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。它不仅仅是一场展览,而是唐代服饰艺术辉煌篇章的生动再现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盛世,亲身感受武则天时代独有的服饰风华与社会风貌。在这里,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精髓,它们不仅仅是衣物的堆砌,而是那个时代审美观念、社会等级、文化交流乃至政治变迁的微妙映射。通过这场展览,我们得以窥见唐代服饰的华丽繁复,领略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独特魅力,以及她所引领的服饰风尚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,成为中华服饰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2023年8月,央视新闻等国家级、地市媒体先后对《时裳·武则天》特展进行直播,总观看量高达182万次。2023年11月17日,央视新闻频道《焦点访谈》[文化“活”了旅游“火”了]节目,聚焦河南文旅,洛阳博物馆作为古都洛阳的文化宝库,《时裳·武则天》主题展览《焦点访谈》中介绍时间长达3分。2024年1月26日,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,河南省博物馆学会、河南日报社、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河南省博物馆“十佳案例”推介发布会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厅举行,2023年度河南省博物馆“十佳案例”揭晓。洛阳博物馆《汉服雅集及“华夏衣冠系列展之时裳·武则天”特展》等入选“十佳案例”。5月18日,2024年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河南主会场活动在内乡县衙博物馆启动。会上,洛阳博物馆“华夏衣冠系列展‘时裳 武则天’”荣获“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”。
洛阳锦龙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
是一家专注于文化产业事业的综合性文化传播公司
公司背靠十三朝古都悠悠历史
以“用艺术点亮城市,让文化熠熠生辉”为动力
立足洛阳,放眼世界
不断探寻文化深处独特的魅力与底蕴
自成立以来
公司主(承)办一系列高品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
博物馆展陈设计、会议会展策划
同时专注于文创产品研发制作等业务
与全国各大博物馆、纪念馆等单位深度合作
服务包括机关及企事业单位
以及教育、金融、餐饮等行业
并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
深受行业认可与客户信赖
T.18568375539
2357188137@qq.com
http://www.hlwhw.com
-
在线咨询
售前咨询专员
售后服务专员
- 在线咨询
-
免费通话
24小时免费咨询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- 免费通话
-
微信扫一扫
- 微信联系
- 返回顶部